日前,“海海人声·青春怒放”第二届世界闽南语青年歌手大赛年度总决赛在泉州大剧院举行。当来自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们用熟悉的闽南乡音叩动无数人心弦,世界再次听见了闽南文化的生命力。
泉州网11月24日讯(融媒体记者 宋尧 通讯员 卢炎煌)日前,“海海人声·青春怒放”第二届世界闽南语青年歌手大赛年度总决赛在泉州大剧院举行。当来自全球23个国家和地区的选手们用熟悉的闽南乡音叩动无数人心弦,世界再次听见了闽南文化的生命力。
滔滔晋江水,巍巍清源山,见证一座古城在新时代的文化征程。泉州,被誉为“光明之城”,是宋元时期“东方第一大港”,更是闽南文化生生不息的发祥地与核心区。
当历史的厚重底蕴遇见时代的澎湃浪潮,泉州正以清晰的蓝图、创新的实践,践行着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历史使命。从机制构建的深谋远虑,到平台载体的夯基垒台,再到品牌活动的四海传扬,泉州正系统性地书写着闽南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全新篇章,让穿越千年的乡音雅韵与世界共鸣,让世界看见闽南文化的万千气象。
固本强基 构建交流中心的四梁八柱
建设世界级文化交流中心,非一日之功,需长远谋划与坚实根基。泉州从机制、学术、空间三个维度同步发力,为这座宏伟大厦铺设牢固基石。
机制创新,绘制清晰“路线图”。面对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泉州反应迅速,行动有力。《泉州市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实施方案》的制定印发,如同一份详尽的“施工图”,从五大方面梳理出23项具体任务。工作专班的调整充实,会商、调度、督办机制的完善,确保了各项工作高效协同、扎实推进,形成了全市共建的强大合力。
学术支撑,汇聚研究“智慧库”。文化的深度,决定其传播的广度与影响力,深厚的文化传承离不开严谨的学术支撑。今年10月,泉州师范学院“世界闽南文化研究院”正式揭牌,标志着闽南文化研究力量建设进入新阶段。该研究院依托原有的2个国家级、8个省级科研平台,汇聚了6支稳定的研究团队,实力雄厚。以此为引擎,一系列关于闽南文化、海丝遗产、方言民俗的课题研究蓬勃开展。今年,泉州成功承办福建省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建设研讨会,聚焦“闽南文化与中外文明互鉴”,汇集论文200余篇,为文化交流实践注入了深厚的学术底蕴,为闽南文化研究搭建了高水准的学术殿堂。
空间营造,打造文化“新地标”。文化的展示需要实实在在的平台载体。泉州正规划建设的闽南文化博览园项目,将打造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新馆(含闽南文化博物馆、艺术馆)及美术馆(含画院)在内的公共文化建筑群,构建彰显泉州独特气质的新地标,重现“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历史盛景,向世界展现泉州深厚的历史底蕴与人文魅力。
与此同时,一个立体化、集群化的博物馆展示体系也在规划构建之中。未来,闽南文化博览园将与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泉州市博物馆、木偶剧院、歌舞剧院等现有文化设施串联成线,并与规划中的福建华侨博物馆、泉州华侨历史博物馆新馆及华侨文化园等项目相互呼应,铸就文旅商融合发展的崭新地标。
赓续文脉 让闽南文化“活”在当下
闽南文化遗产并非尘封的记忆,而是流动的、可感知的生命体。有了坚实的根基,更需要鲜活的表达。泉州通过活态传承、品牌塑造、跨界融合,让古老的闽南文化焕发时代生机。
古城焕新,街巷变身“体验馆”。在泉州,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充满巧思。市区中山路,这条承载着泉州百年风华的老街,在中秋国庆前夕完成了主路面铺装、骑楼结构加固、立面修缮等全面提升。
这不仅是基础设施的更新,更是一次精微的文化修复。匠人们运用传统材料与工艺,精心修复剪瓷雕、灰塑等特色装饰,让百年骑楼风韵得以存续。更妙的是,中山中路骑楼群化身为“刺桐幻幕——穿越宋元刺桐港”的沉浸式剧场。观众仰头45度,在20分钟的光影流转中,伴随南音古韵、提线木偶、梨园戏舞,完成一场跨越千年的时空漫游,每一扇骑楼窗都成为非遗技艺的微型舞台。这种创新模式,使得中山路在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吸引超82万人次游客,成为现象级的文化体验街区。
节庆活动,架设全球“连心桥”。闽南节庆出海是文化传播的加速器。已成功举办多届的闽南文化节,2025年移师泰国曼谷,规模盛大。开幕盛典、文化展览、歌曲大赛、招商推介、妈祖文化及簪花服饰展示等环节异彩纷呈,吸引了30多个国家的1300多位嘉宾,百余家海内外媒体聚焦,成为响亮的国际文化品牌。
非遗出海,演绎最美“泉州故事”。泉州的文化自信,体现在主动走向世界的姿态。近年来,泉州非遗频频亮相国际舞台:惠安女服饰亮相法国巴黎2025巴斯世界和平论坛,黄斗笠、花头巾、银腰带与巴黎的中世纪风格建筑交相辉映,引得巴黎市民与游客纷纷驻足。在保加利亚国际传统手工艺博览会上,“泉州花灯”以其浓厚的中华特色引发当地民众的购买热情。泉州文化代表团走进匈牙利,在国家戏剧院进行非遗快闪,“刣狮”、五祖拳、提线木偶戏赢得阵阵掌声;蟳埔女簪花、德化白瓷、惠安石雕等展示,让匈牙利师生近距离感受泉州文化的细腻肌理。在日本国际旅游博览会上,泉州打造“世遗体验空间”,立体展现了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魅力。在巴拿马和哥伦比亚,南音雅乐、提线木偶、高甲戏以及簪花、工夫茶体验,搭建起闽南文化与各国人民沟通的桥梁。
四海同心 拓展文化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传播与交流,文化交流的深远意义,在于联结情感、促进认同、赋能发展。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的建设实践,正展现出多层面的综合效益。
情牵两岸,共溯血脉根源。闽南文化是深深植根于两岸同胞心中的共同印记,泉州正充分发挥对台独特优势,以文化纽带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今年以来,在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办的“第五届海峡两岸民间谱牒文化交流大会暨新版《闽台缘》主题展览”,通过馆藏“迁台记忆”档案文献,系统阐释两岸不可分割的历史源流与文化根脉,为增进台湾同胞的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闽南童谣大赛、“乞龟”民俗等活动,则以鲜活的方式增进两岸同胞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
心系侨胞,守护精神原乡。对于遍布全球的900多万泉籍侨胞,泉州持续表达着来自“祖地”的牵挂。承载乡愁的《闽南》期刊,已连续出版百余期,寄达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成为联络乡谊、传播文化的重要纽带,紧密联系着海外游子与故乡,守护着他们的文化之根。
与此同时,文化软实力正不断赋能,有效转化为城市发展硬支撑。2025年,泉州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荣获“世界美食之都”称号。从晋唐中原古韵到宋元“市井十洲人”的食材交融,从街头巷尾的烟火气到创新闽菜体系,泉州以“山海交融、清鲜雅味、多元共生和市井烟火”的美食特色,赢得了世界认可。这不仅是泉州闽南文化生态繁荣的缩影,更是其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征程上的又一耀眼成果。
文化的繁荣直接带动经济的兴旺。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泉州接待游客超千万人次,旅游总花费突破90亿元,创历史新高。闽南文化元素亦在文创领域展现潜力,在现象级游戏《黑神话:悟空》中,泉州开元寺的东西塔作为场景参考原型之一,将泉州的文化符号以创新的形式植入全球玩家的视野,实现了传统与现代、虚拟与现实的巧妙链接,为闽南文化注入了新的潮流活力。
这一现象预示了传统文化IP转化的广阔前景。不久后即将于泉州举办的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节,将进一步提升闽南文化影响力,推动文旅融合,推动福建省“海丝”核心区和泉州“海丝”先行区建设,助力打造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回望来路,泉州从“衣冠南渡”的中原文明与古越文明的交融中走来,从“梯航万国”的刺桐港向海而生的壮阔史诗中走来。展望未来,正如那回荡在泉州大剧院的闽南语青春之声,泉州正以建设世界闽南文化交流中心为契机,继续深挖“爱拼会赢、重情重义、灵智顺势”的鲜明文化特质,在保护与传承中坚守根脉,在创新与交流中拥抱世界,让千年闽南文化这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焕发出更加夺目的时代光芒。
主管部门: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主办:泉州市图书馆 Copyright 2016
泉州数字文化网公交线路:乘1路、8路、14路、30路、34路、60路、K1路、K7路、K8路、K301路、K508路、K606路到滨海街中段下
备案号:闽ICP备08004250号 您是第133540 位来访者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