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动态

我市两作品分获 “文华奖”“群星奖”

发布日期:[2025-11-05] 阅读人次:1637 字号:     

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陈智勇 通讯员曾世彬 刘静怡)11月4日晚,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闭幕活动在重庆举行。活动中颁发了第十八届文华奖,《南音魂》成功斩获“文华节目奖”。当日下午,本届艺术节另一重要奖项——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活动举行,南音表演唱《福盈刺桐城》摘得“群星奖”。

文华奖是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国家舞台艺术政府最高奖,每3年评选一次,“文华节目奖”是本届文华奖新设奖项。《南音魂》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与泉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选送、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创排演出,作为福建省唯一入围文华节目奖终评的作品,从全国顶尖艺术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摘奖,这是泉州南音首次摘得该项国家级最高荣誉。去年,在第十三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中,《南音魂》荣登牡丹奖节目奖榜首,为此次荣获文华节目奖奠定了坚实基础。

“群星奖”是我国群众文化艺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奖,由文化和旅游部设立,每3年评选一次,旨在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推出优秀作品。《福盈刺桐城》由泉州市青少年宫选送,这是泉州自2010年以来,时隔15年再度荣获这一国家级群众文化最高奖项。

昨日下午,文化和旅游部第二十届“群星奖”颁奖活动在重庆隆重举行。由福建省文旅厅、泉州市文旅局组织选送,泉州市青少年宫创编的群文作品南音表演唱《福盈刺桐城》脱颖而出,成功摘得本届“群星奖”。“群星奖”是目前我国群众文化艺术领域唯一的国家级政府奖,由文化和旅游部设立,每三年评选一次,旨在繁荣群众文艺创作、推出优秀文艺作品。这是泉州自2010年以来,时隔15年再度荣获这一国家级群众文化最高奖项。

该作品在冲刺“群星奖”过程中,省市文旅部门、曲艺舞蹈专家多次现场观摩作品并提出提升意见。这一荣誉不仅是对节目艺术质量的肯定,更是对泉州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中“青春路径”的成功印证。

□融媒体记者 刘玉红 张九强

通讯员 曾昭署 庄稼青 黄娟娟 文/图

一曲新词

千年古韵焕新生

《福盈刺桐城》并非普通的少儿文艺节目,而是一次穿越千年的文化对话。节目以中国最古老的乐种之一、“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南音为载体,融合闽南打击乐与现代舞台表现手法,由泉州市青少年宫南音艺术团的12名中小学生倾情演绎。他们在传统曲牌“短滚”的基础上进行创编,以童声演绎古调,以节奏激活历史,将“涨海声中万国商”的古港辉煌与“满城刺桐映红霞”的当代风采娓娓道来。

节目中,四宝、响盏、扁鼓等传统打击乐器的明快节奏与琵琶、洞箫的悠扬旋律交织,既保留了南音的古朴神韵,又注入了现代审美的活力。孩子们用纯净的嗓音和灵动的表演,勾勒出从“三朝巷,‘留公威名’四邻敬”到“五里桥,‘海潮碧浪’跨长虹”;从“六井民风话桑田”到“七色彩虹挂‘朝天’”。音乐与景物交融,历史与现实对话,创造出丰富的审美层次。

非遗传承

从公益课堂到国家舞台

《福盈刺桐城》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是泉州市青少年宫多年来在非遗传承路上的深耕不辍。成立于2017年的侨乡少儿艺术团南音团,从最初仅有1名教师、23名团员,发展至今已拥有7名教师、120名团员,累计开设南音公益课程超6000课时,培训学员逾14万人次。

这些数字背后,是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老师对传承的坚守。在《福盈刺桐城》的创排过程中,小演员们利用假期进行高强度集训,上学期间则每晚从晋江、南安石井等地赶往排练场,跨越地域的限制,只为共同守护千年雅音。这种“非遗传承的青春接力”,正是南音得以在新时代焕发生机的根本动力。

硕果累累

从丹桂奖到群星奖

作为泉州青少年校外教育的重要力量,南音团始终坚持在尊重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创新,虽然成立时间较短,但在各级领导及多位专家的关心支持与指导下屡获佳绩:

◇2021年,荣获第四届福建省曲艺“丹桂奖”少儿大赛省赛一等奖;

◇2022年,入选第十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

◇2022年,荣获第五届“丹桂奖”省级一等奖;

◇2024年,荣获第六届“丹桂奖”省级一等奖(第一名);

◇2024年,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儿曲艺展演;

◇2025年,荣获全国第二十届“群星奖”。

这一连串的荣誉,不仅是艺术水平的体现,更是“南音进校园”35年深耕实践的生动缩影。

古韵新声

正在延续的千年之旅

《福盈刺桐城》的成功,是泉州非遗传承的“青春样本”。据泉州市青少年宫负责人介绍,除南音团外,泉州市青少年宫侨乡少儿艺术团还包括民乐、舞蹈、高甲、木偶、视觉艺术等分团,形成近400人的全新阵容。艺术团以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通过继承与弘扬泉州非遗,组织开展公益教学和艺术实践,培养青少年的艺术素养和文化自信。

各分团在比赛和表演中均获得不俗成绩。除了南音团外,舞蹈团原创舞蹈作品《遇见中国白》以中国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德化白瓷为创作元素,通过舞蹈形式展现这一非遗的独特魅力;高甲团先后完成《胖丑游春》《许仙说谢》《梨园初盛》等经典与创新剧目的编排,团队多次受邀登上省市各级文艺舞台;提线木偶团创作排练了《嘉礼迎春》《木偶庆六一》《晏子使楚》等节目。

多年来,艺术团成为泉州市“六一”晚会、春节晚会等重要活动的常驻演出团队。

当“福盈刺桐,再续千年”的歌声从山城重庆传回东海之滨,大家为之振奋。泉州市青少年宫将继续秉持初心,推动南音、高甲、木偶等非遗在创新中传承、在传承中发展,让千年雅音在青少年的心中,生生不息,永续回响。

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4日晚,第十四届中国艺术节(以下简称“艺术节”)闭幕活动在重庆隆重举行。由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和泉州市文化和旅游局组织选送、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创排演出的《南音魂》成功斩获第十八届“文华节目奖”。这是泉州南音首次摘得该项国家级最高荣誉。

中国艺术节是我国规格最高、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级综合性文化艺术盛会,本届艺术节由文化和旅游部、重庆市人民政府、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奖是文化和旅游部设立的国家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本届共有45个节目(含杂技、曲艺、舞蹈、小戏曲等)进入文华奖终评。作为福建省唯一入围文华节目奖终评的作品,《南音魂》从全国顶尖艺术作品中脱颖而出,成功摘奖。□融媒体记者 陈智勇 通讯员 刘静怡 文/图

非遗传承

千年南音焕发光彩

《南音魂》以南音传承为核心题材,在保留南音传统曲牌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以三段式结构层层递进,将南音传承的故事娓娓道来,体现出“天涯倦客自销魂,海角清音频入梦”的独特意境。

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主任庄丽芬表示,该作品在表演形式上融入南音特色打击乐,配合多声部演唱,丰富了听觉层次;增设民乐器配器,优化舞台呈现并创新灯光舞美,以现代审美演绎古老艺术,既展现了南音古朴委婉的本色,又彰显其与时俱进的生命力,尽显南音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强大力量。此次荣获文华奖是泉州南音的一个突破,是我国文艺界对泉州南音守正创新的认可。

“《南音魂》不仅是一场精彩的南音演出,更是一次非遗传承的生动实践。它让千年南音在新时代焕发光彩,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愈发坚韧。”著名曲艺理论家常祥霖观看演出后,盛赞这部作品从内容到形式、从演员到舞台、从台本到音乐皆达上乘,实现了积极健康的思想内容与艺术表达的统一,将“东方音乐之根”“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泉州南音的魅力展现得淋漓尽致,让观众在仙气缥缈的艺术氛围中沉醉,既收获了视觉美感,更催生出民族自豪感与自觉担当的使命感。

精益求精 精品创作屡获大奖

多年来,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艺院团发展,出台了相关激励措施,激励院团开展精品创作。泉州市文旅局组织文艺院团创新创作、精益求精,成功创排出南音《南音魂》、高甲戏《围头新娘》、大型新编传奇木偶剧《一鹤“飞”》等优秀作品,在全国最高荣誉奖项或展演中脱颖而出,展示泉州作为“戏窝子”的独特魅力。

此前,《南音魂》亮相本届艺术节。该作品文本立意高远、站位精准、遣词造句优雅,形式上恪守深入浅出、简洁含蓄的原则,既为演唱服务、遵循曲种规范,又为南音特色与演员吟咏拍板留足空间,精彩演出赢得专家学者的好评。该节目自创排以来,在福建省文旅厅党组、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的全力扶持下,省市两级先后邀请福建省文旅厅艺委会专家组与非遗专家参与指导,通过多轮专家集中研讨、曲调打磨,反复优化旋律编排与唱词表达,同时结合创排实践持续提升舞台效果。

守正创新 助力“闽派”文艺蓬勃发展

泉州南音素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2009年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下一步,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将切实担负起新时代非遗传承与文艺创作的文化使命,坚守“守正创新”核心发展理念,一方面持续夯实乐团基础,依托庄丽芬等名家资源,加大青年才俊的培养力度,优化乐师阵容,为南音艺术储备后备力量;另一方面以《南音魂》获奖为契机,总结创作经验,围绕南音传承题材深耕细作,在保留传统曲牌与唐宋音乐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表演形式、民乐器配器、灯光舞美的创新方向,让“中国音乐活化石”既守得住古朴典雅的本色,又能契合现代审美需求。

同时,泉州市南音传承中心将积极联动省文旅厅艺委会专家组、非遗专家等专业力量,通过多轮研讨、曲调打磨,不断提升作品艺术水准,力争创排出更多彰显南音魅力、体现八闽文化气韵的精品力作,助力“闽派”文艺蓬勃发展。


主管部门: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主办:泉州市图书馆 Copyright 2016
泉州数字文化网公交线路:乘1路、8路、14路、30路、34路、60路、K1路、K7路、K8路、K301路、K508路、K606路到滨海街中段下
备案号:闽ICP备08004250号 您是第133540 位来访者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