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文化动态

“80后”“00后”跨代策展 艺术共创 唤醒故土变迁记忆

发布日期:[2025-10-15] 阅读人次:1637 字号:     

一个浸润华侨家族的多元记忆,一个扎根本土宗族的传统脉络——同生于泉州双阳山(俗称“双乳山”)下前山村的“80后”策展人吴少鹏与“00后”创作者陈铭权,曾因人生轨迹迥异素未谋面,如今却因对故乡共同的眷恋,以艺术为桥,用各自的创作编织出一场关于“精神原乡”的展览。

展览现场的艺术装置,根据前山村村民的记忆而创作的意识地图。

布面油彩作品《双乳山下的夜》

泉州网10月15日讯(融媒体记者 黄艺芬 张素萍)一个浸润华侨家族的多元记忆,一个扎根本土宗族的传统脉络——同生于泉州双阳山(俗称“双乳山”)下前山村的“80后”策展人吴少鹏与“00后”创作者陈铭权,曾因人生轨迹迥异素未谋面,如今却因对故乡共同的眷恋,以艺术为桥,用各自的创作编织出一场关于“精神原乡”的展览。

国庆假期,“大地回响:爱、存在与觉醒”艺术对话展在泉州西街白水皓兮空间开幕,一场关于故土记忆的文化寻根就此展开。

吴少鹏

拾掇乡愁

从家族脉络到故土印记

前山村地处丰泽区北峰街道群峰社区,这个社区因邻近双阳山脉群峰得名,前山村则是社区的一个自然角落。村里人称“双阳山”为“双乳山”,其名源自清道光《晋江县志》记载的“大阳山、小阳山……双峙若圭,俗又号双乳山”,当地更传此山形构成“江山美人”图。

如今,山脚下的前山村已成为泉州数字经济产业园所在地,而这片土地的变迁,深深烙印在吴少鹏的生命里。1987年出生的吴少鹏,自2003年考入泉州一中后,离这个小村落越来越远:入城里来,到省外去,往更大范围的世界去。随着泉州软件园建设推进,村民腾屋让地,他与家乡的羁绊也从最初的“捍卫”,慢慢走向“发问”“和解”与“回归”。

吴少鹏的艺术盐雕概念草图:船型教堂

“村里有两棵大榕树,300多岁了,夏天乘凉最是惬意。树下有一块2米长的石头,刻有各种格子游戏,比如‘押直’、走龟壳等。小时候玩累了,躺在榕树下的石头上,很快就睡着了。”吴少鹏的童年记忆不断被唤醒。

他更深刻的记忆是奶奶陈美莲讲的故事、教的歌,以及家族跨越山海的往事——其曾祖父吴天正年少赴菲律宾谋生,迎娶当地女子Maria Tan Balagat(其父亲为前山人),生有两男四女。1949年,吴天正把儿子吴汉卿、吴汉水送回晋江学习华文,后经亲属接引,兄弟俩在前山村落地生根。“奶奶陈美莲是前山村本地人。”循着这段家族史,吴少鹏开始绘制“全球家族树”:以曾祖父母为根,枝丫像泉州港的商船航线,从福建延伸至菲律宾、北美,再到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在他眼里,这不仅是家族繁衍的脉络,更是泉州人下南洋的历史缩影,是多元文化交融的生动见证。

陈铭权

艺术共创

对话中的村落记忆与文化重生

近年来,吴少鹏逐渐把乡愁情愫与家族记忆融入艺术创作之中,从个体视角解读泉州人下南洋的历史背景和多元文化融合的世界精神。

“他是泉州有名的策展人、艺术家,我早有耳闻,但直到3年前才认识,那时才知道我们是同村人。”“00后”陈铭权笑着说,此前不认识吴少鹏,是因为吴姓在前山村是少数,且家族信仰不同。可当他听完吴少鹏家族“过番又回归”的跨国家庭史,那份同样眷恋家乡的热忱被瞬间点燃,“突然就想重新认识前山,把村里的故事记下来”。

2023年,吴少鹏和陈铭权一拍即合,启动了一项计划:以纪录片拍摄、叙事性插画、装置艺术等形式,为村落历史创建一部“视觉档案”。他们用叙事性插画和绘本语言重现往昔生活气息,用影像装置捕捉变迁痕迹,将个体故事织入共同体的宏大图景。

前山村的两位同龄老人陈美莲与陈益相约来看展

今年9月27日开幕的“大地回响:爱、存在与觉醒”艺术对话展便是这场合作的结晶。展览分《离散与锚定》《回响与凝视》《超越与方舟》三个篇章,融合口述采访、行为影像装置、绘画、摄影、动画等多元形式。通过展览,人们可以看到同一片土地上不同年代、不同轨迹的两个人,用两个不同的视角,回望前山村的历史记忆,又带着文化张力望向更广阔的世界。

展厅里,吴少鹏的奶奶陈美莲与陈铭权的奶奶陈益的形象被融入作品——两位前山村同龄老人,代表着前山村并存的两种信仰,也见证着闽南文化的包容并蓄。这场由“80后”与“00后”共同打造的展览,不仅是两个人的艺术对话,更让双乳山下的乡愁有了回响,让村落记忆在多元创作中重生。


主管部门: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主办:泉州市图书馆 Copyright 2016
泉州数字文化网公交线路:乘1路、8路、14路、30路、34路、60路、K1路、K7路、K8路、K301路、K508路、K606路到滨海街中段下
备案号:闽ICP备08004250号 您是第133540 位来访者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18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