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融媒体记者宋尧)21日,《人民日报》文化版刊文《沉浸式演绎 请观众“入戏”》,介绍泉州梨园戏创新。报道讲述来自广东潮州的游客黄先生和朋友来泉观看经典剧目《陈三五娘》的故事,展现通过该剧沉浸式互动演绎,打破传统舞台的“框”,积极探索在新空间内的演出形式,吸引观众参与,让这一古老剧种焕发新活力。
由福建省梨园戏传承中心创新推出沉浸式互动版经典剧目《陈三五娘》,选址于充满古韵的洛阳江畔桥南古街,以古厝余庆楼为实景舞台,一砖一瓦、一梁一柱,都为演出增添了浓厚的历史氛围。演出以“陈三五娘”爱情传说与洛阳桥世遗地标双IP为核心,依托梨园戏这一“宋元南戏活化石”,创新整合泉州花灯、掌中木偶、妆糕人等非遗技艺,构建多维感官盛宴,带领观众穿梭古厝七重戏剧空间。
通过沉浸式互动演绎,观众既可驻足千年古桥畔见证元宵灯会初遇,又能在红砖廊阁间参与荔枝定情,更能在俞家棍铿锵声、十音铜锣韵律中触摸闽南文化肌理。通过虚实交织的沉浸叙事,让非遗技艺成为剧情发展的有机载体,使观众既是经典爱情故事的见证者,更成为宋元泉州文化图景的体验者。
报道专门链接指出,梨园戏发源于宋元时期的福建泉州,距今已有约900年历史。梨园戏分为“上路”“下南”“小梨园”三大流派。“上路”大多搬演“忠孝节义”题材,保留了《朱文》《王魁》等许多南戏古剧目;“下南”大多搬演民间故事,有《李亚仙》等传统剧目;“小梨园”的“七子班”典雅精致,有《吕蒙正》等传统剧目。梨园戏表演程式古朴独特,保存许多唐宋古乐。2006年,梨园戏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主管部门:泉州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主办:泉州市图书馆 Copyright 2016
泉州数字文化网公交线路:乘1路、8路、14路、30路、34路、60路、K1路、K7路、K8路、K301路、K508路、K606路到滨海街中段下
备案号:闽ICP备08004250号 您是第133540 位来访者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181号